1、昆蟲
昆蟲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直接受到溫度的影響,多數儲糧昆蟲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8℃~32℃,低溫和高溫都不利于儲糧昆蟲的生存。害蟲處于致死低溫環境時,蟲體會出現一系列生理上的變化,如新陳代謝停止、細胞,胞內游離水外溢到細胞間隙而結冰,隨著冰晶體的不斷擴大,細胞膜受到機械破壞,原生質脫水濃縮凝固,破壞害蟲的基本生理組織,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,導致蟲體。我國頭號儲糧害蟲玉米象在6℃以下時便停止活動,15℃以下不能完成正常發育。低溫儲糧是根據害蟲的生活習性,利用自然低溫條件或制冷設備降低倉內儲糧溫度,將害蟲置于致死低溫環境中,從而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。我國的東北、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應用低溫防治儲糧害蟲均能獲得顯著效果;南方地區也可選擇時機,利用春、秋、冬季的寒流降低糧溫,雖然不能完全害蟲,但可有效抑制害蟲的生命活動,減少害蟲繁殖代數,使害蟲大量發生的時間推遲1~2個月,從而減少糧食損失。有條件的企業可以為糧倉配備降溫設備,在高溫高濕季節降溫防止蟲害的孳生。冷凍殺蟲也可根據當地情況采取倉外冷凍、倉內冷凍或者倉內外冷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。此外,糧食曬干入倉,入庫前攤曬 一 定的時間,糧食溫度達到50℃以上時能有效殺滅糧食中的害蟲、卵、幼蟲和蛹。
對存儲一年以上糧食,根據糧堆平衡濕度,選擇空氣濕度較大的天氣進行保水通風,減少糧食水分散失。當倉外溫度低于倉內糧層溫度,倉外濕度大于倉內濕度時,且糧食水分低于安全水分時,打開通風口,啟動軸流風機,進行保水作業。或者在通風降溫或自然降溫過程中,采用空氣濕度控制裝置,將進入糧堆的空氣濕度維持在70%~90%之間,減少因自然降溫和通風降溫過程中水分損失。
糧油加工環節節糧減損現狀
糧油加工環節的糧食損失量較多,造成糧食損失的環節也較多。我國糧油加工環節造成的糧食損失占糧食損失量較高的比例。據國家糧食局統計,每年我國在糧食儲藏、運輸和加工環節損失糧食約 350 億公斤,相當于 666.67 萬公頃耕地的產量,其中加工環節損失糧食約 75 億公斤,占 21.4%。目前我國的小麥出粉率約為 75%,稻谷出米率約為 65%,大米拋光次數過多,碎米率過高。糧油加工的環節非常多,包括原料處理、清洗、加工、包裝等多個環節,這些環節都會造成糧食損失。以小麥加工為例,小麥加工損耗體現在 7 個方面:,機器收割小麥中帶殼小麥較多,帶殼小麥在初清和清理過程中被清理出來,成為下腳,造成浪費;第二,過度清理造成部分小麥被清理出來或破碎,成為下腳;第三,清除的癟麥、碎麥利用不夠;第四,過分追求精度,出粉率下降;第五,胚芽和麩皮食用化利用不足,資源利用率低;第六,工藝裝備較落后,配粉粗放(大部分在線配混),配粉系統缺乏或停用,造成小麥利用率低;第七,包裝及應用過程中造成的浪費,主要是袋裝粉造成的損耗。
您好,歡迎蒞臨上谷倉儲設備,歡迎咨詢...
![]() 觸屏版二維碼 |